时间: 2024-05-27 03:48:55 | 作者: 新闻中心
宁波华缘集团最近就接到了两个来自国外订单用塑料来做大型立体汽车车库。“高强度玻纤复合材料可以替代金属、替代水泥、替代塑料,应用领域十分普遍。应用到大型立体车库则是一次尝试;如果模具开发和安装测试成功,拓展了产品领域,将给公司带来一个新产品和经济增长点。”华缘集团董事长张宵华乐观地表示。
而正是不停地改进革新和不断尝试,让华缘集团成长为行业先锋,让张宵华从一个“倒买倒卖”的销售员,成为一家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大企业掌舵人。“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张宵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宵华创建的华缘集团在城西,临街的公司正门与十余间店面房一色,如果不注意,一时难寻。公司内有栋十多层的新建办公楼格外醒目,记者以为他应该“高居”此地,但在保安的引导下,才知道他的办公室却并不设在那里,而是在另一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四层楼建筑内。
张宵华的办公室内挂着几幅精美的照片,有白云悠悠的大草原,也有金灿灿阳光中的月湖。他说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但是水平一般,跟着老师们出去,我就是个背包的。”谦逊的自我介绍,让我们一下感受到他的平和。交流中,张宵华在普通话中不时地冒出几句宁波话,随即歉意地说:“就这点水平,还请你们将就着听,不好意思!”
接受采访时,张宵华略显紧张,不停地喝着瓶装矿泉水,但是对于记者的提问,他有问必答,甚至详细的介绍一些专利技术的工艺和配方。后又热情地陪同记者前往各个车间参观,介绍生产情况,与在岗的职工互相微笑着招呼。
作为一位年产值数亿元的集团公司负责人,张宵华最喜欢阅读的书籍竟然是《读者》杂志,“至少已经订了十年了,出差必带。我觉得这杂志仿佛齐聚了自己周边百态,比较实在。”此言一出,让记者也深切感受到张宵华的朴实无华,平和近人!
他对市场有着高度的敏锐性,深谙时局,所以敢于逆流而上,把握前沿市场商机,从“窄”行业中掘出“宽”市场;他勇于创新,深知只有科学技术创新才能出效益,所以适时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华缘”成为行业的标兵;他诚信经营,在严抓生产质量的同时,对员工、对客户、对供应商与社会讲诚信,所以企业有了永续经营之本。
张宵华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进入工厂工作,掌握了模具开发技术。1989年,张宵华进入当时的高桥工业公司工作,主要是做贸易。当时张宵华从事的是玻璃纤维产品的贸易,把重庆玻璃纤维产品采购过来,卖到温州、宁波和上海的工厂,赚取差价。1994年,张宵华创办高桥工贸公司,继续从事玻纤产品的贸易。
1995年,上海一家专门干玻璃纤维研究的机构欠了张宵华10多万元货款却没能力归还,对方建议用研究和生产设备抵扣货款,并辅导张宵华进行关联产品的开发。无奈之下,张宵华答应了对方的条件。没想到就是这次设备抵扣,让张宵华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
在多次交流中,上海玻纤研究所的技术员提供了一条产品信息,上海电力局正委托该研究所设计一种玻纤复合材料制作的户外电表箱,但研究所已经研究了3个多月,始终没成功。
敏感的张宵华听到这一条消息立刻来了精神。他在进行仔细地了解后发现,这样的产品的研发难度不大,关键是模具开发,而这正是张宵华的“老本行”。张宵华立刻找到一个开模具的工厂,经过4个昼夜的加班加点,模具开出来了,随后制作出了样品。“研究所3个月没解决的问题,我一周时间就解决了。”回忆起那时热血沸腾的岁月,张宵华充满了自豪。
1995年年底,张宵华的户外玻璃钢电表箱送到上海电力局来测试,根据结果得出,这样的产品具有绝缘性能好、密封性突出、不易老化腐蚀、轻便坚固等优点,可以替代金属电表箱。上海电力局立即安排这样的产品进入一户一表改造的采购计划。1996年,张宵华把户外玻璃钢电表投入量产,当年销量就达到800万元,利润达到200多万元。张宵华也由此奠定了华缘集团发展的基础。
在上海电力成功之后,全国铺开了一户一表的改造建设,张宵华也趁机把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市场。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绝缘不导电、耐高温低温、阻燃隔热等优点,可以替代金属、塑料以及水泥,并且通过改性、改形应用到各种领域。结合这些特点,结合市场的需求,张宵华持续对玻璃纤维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
2000年,张宵华在电力领域站稳脚跟后,随即进入电气领域。玻纤复合材料的特点使其在电器绝缘部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当时也有一些企业在从事这方面的开发,而敢作敢为的张宵华把目光瞄准了世界500强企业,他要为电气生产领域的巨头提供配套服务。
随后,张宵华与美国通用GE设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电气开关取得联系,表示希望为对方提供电气绝缘部件,希望可以进行合作。张宵华做了充分准备后前往上海进行洽谈。当时GE绝缘部件的供应商是江苏一家企业,经过洽谈后,张宵华决定以低于江苏供应商的价格供货,以争取进入GE的供应链体系。GE也表示可以尝试。回到宁波后,张宵华根据GE的要求,花了1年多时间投入200多万元进行前期开发,完成了从模具到样品再到性能测试,及评估报告等所有要求后,张宵华将玻纤材料电气绝缘部件送到GE进行检测,获得了对方的认可,由此得以进入GE的供货体系。
供货GE电气为华缘集团提供了打通世界500强供货网络的通道。随后几年,华缘集团的电气绝缘部件产品先后进入了西门子、施耐德、伊顿等世界500强企业。
无疑,张宵华的市场嗅觉是很灵敏的。他总是领先同行进行产品开发,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应用领域,引领着玻纤复合材料的发展潮流。
在电力和电气绝缘部件上取得成功之后,张宵华又把眼光瞄准了通讯领域,为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提供户外通讯用光缆交接箱。当时的国内市场主要被德国科隆的一家公司把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价格昂贵。
2003年,张宵华在欧洲展会上发现了用玻纤复合材料制作的光缆交接箱后,立即启动研发工作。在花了一年多时间、投入上百万元研发经费后,华缘集团成功开发出光缆交接箱,成为中国第一家玻纤材料光缆交接箱生产企业,并以不到进口商品一半的价格上市销售,迅速引起了业界关注。由于通讯行业大多数是大型企业,采购规模庞大,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在通信、电力、电气等领域拓展之后,2005年左右张宵华通过销售人员收集的需求情报了解到,广州在建设地铁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种线缆铺设支架,有隔热、阻燃、绝缘、不易腐烂不生锈、强度高、重量轻等要求。
虽然当时国内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家寥寥无几,但技术出身的张宵华一看就知这个产品开发的难易度。张宵华与南方电网进行了联络并成功将产品打入广州地铁领域。
而在这个开发安装的过程中,张宵华又获得广州地铁方面的新产品需求信息,要寻找合适的材料建造地铁疏散平台。
经过2年多时间的攻关,华缘集团研发成功,成为国内第二家具有该类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全线安装到广州地铁之中。
在广州地铁上的成功使得华缘集团的轨道交通适用产品生意火爆。杭州、上海、宁波、重庆等城市的地铁建设公司纷纷向华缘集团要货。张宵华说,“目前国内有至少20多个城市有建造地铁的规划或正在建设地铁,从现有进度来看,我们这个产品至少可以卖20年以上的时间。这个产品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打产品。”
创业17年,华缘集团已成为国内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头羊,年销售数亿元。关于下一步,张宵华说,“我们要在玻纤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拓展,把玻纤材料这个领域做精做实,最后做大做强。”
因此,尽管张宵华已经找到了20年之内不落伍的产品,但他把目光瞄准了更远的未来。华缘集团研发的玻纤材料盲人步道,已经用到了美国芝加哥;装修用玻纤材料吊顶,已经试验成功;玻纤材料汽车保险杠和高铁座椅,也已在研发之中。除了在玻纤应用领域拓展之外,张宵华还主导玻纤产品生产工艺的创新研发,目前已在试验玻纤注塑机制作玻纤产品,一旦成功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张宵华不仅对产品保持了足够的关注和热情,对员工也和善关心。华缘集团现有700多名员工,公司一日三餐全部免费提供,还为公司车间主任以上的员工提供住宿,大部分一线元以上。如果是一家两口都在华缘集团工作,家庭年收入肯定在10万以上。正是由于这种优厚的待遇,华缘集团几乎没遭遇过“用工荒”的困扰。
“我们公司现在是住宿面积不够,等我们新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将为大部分员工安排住宿,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张宵华的一番讲述,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员工的关爱。
一种朴素的、源自草根企业的内在创新力和发展动力,陪伴着张宵华和华缘集团走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或许,这应该是众多企业家可以向张宵华学习的。
宁波华缘集团最近就接到了两个来自国外订单用塑料来做大型立体汽车车库。“高强度玻纤复合材料可以替代金属、替代水泥、替代塑料,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应用到大型立体车库则是一次尝试;如果模具开发和安装测试成功,拓展了产品领域,将给公司带来一个新产品和经济增长点。”华缘集团董事长张宵华乐观地表示。
而正是不断创新和不断尝试,让华缘集团成长为行业先锋,让张宵华从一个“倒买倒卖”的销售员,成为一家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大企业掌舵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张宵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宵华创建的华缘集团在城西,临街的公司正门与十余间店面房一色,如果不注意,一时难寻。公司内有栋十多层的新建办公楼格外醒目,记者以为他应该“高居”此地,但在保安的引导下,才知道他的办公室却并不设在那里,而是在另一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四层楼建筑内。
张宵华的办公室内挂着几幅精美的照片,有白云悠悠的大草原,也有金灿灿阳光中的月湖。他说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但是水平一般,跟着老师们出去,我就是个背包的。”谦逊的自我介绍,让我们一下感受到他的平和。交流中,张宵华在普通话中不时地冒出几句宁波话,随即歉意地说:“就这点水平,还请你们将就着听,不好意思!”
接受采访时,张宵华略显紧张,不停地喝着瓶装矿泉水,但是对于记者的提问,他有问必答,甚至详细介绍一些专利技术的工艺和配方。后又热情地陪同记者前往各个车间参观,介绍生产情况,与在岗的职工互相微笑着招呼。
作为一位年产值数亿元的集团公司负责人,张宵华最喜欢阅读的书籍竟然是《读者》杂志,“至少已经订了十年了,出差必带。我觉得这杂志仿佛齐聚了自己周边百态,比较实在。”此言一出,让记者也深切感受到张宵华的朴实无华,平和近人!
他对市场有着高度的敏锐性,深谙时局,所以敢于逆流而上,把握前沿市场商机,从“窄”行业中掘出“宽”市场;他勇于创新,深知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出效益,所以适时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华缘”成为行业的标兵;他诚信经营,在严抓生产质量的同时,对员工、对客户、对供应商和社会讲诚信,所以企业有了永续经营之本。
张宵华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进入工厂工作,掌握了模具开发技术。1989年,张宵华进入当时的高桥工业公司工作,主要是做贸易。当时张宵华从事的是玻璃纤维产品的贸易,把重庆玻璃纤维产品采购过来,卖到温州、宁波和上海的工厂,赚取差价。1994年,张宵华创办高桥工贸公司,继续从事玻纤产品的贸易。
1995年,上海一家专业从事玻璃纤维研究的机构欠了张宵华10多万元货款却没有能力归还,对方建议用研究和生产设备抵扣货款,并辅导张宵华进行关联产品的开发。无奈之下,张宵华答应了对方的条件。没想到就是这次设备抵扣,让张宵华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
在多次交流中,上海玻纤研究所的技术员提供了一条产品信息,上海电力局正委托该研究所设计一种玻纤复合材料制作的户外电表箱,但研究所已经研究了3个多月,一直没有成功。
敏感的张宵华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来了精神。他在进行详细了解后发现,这个产品的研发难度不大,关键是模具开发,而这正是张宵华的“老本行”。张宵华立刻找到一个开模具的工厂,经过4个昼夜的加班加点,模具开出来了,随后制作出了样品。“研究所3个月没解决的问题,我一周时间就解决了。”回忆起那时热血沸腾的岁月,张宵华充满了自豪。
1995年年底,张宵华的户外玻璃钢电表箱送到上海电力局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个产品具有绝缘性能好、密封性突出、不易老化腐蚀、轻便坚固等优点,可以替代金属电表箱。上海电力局立即安排这个产品进入一户一表改造的采购计划。1996年,张宵华把户外玻璃钢电表投入量产,当年销量就达到800万元,利润达到200多万元。张宵华也由此奠定了华缘集团发展的基础。
在上海电力成功之后,全国铺开了一户一表的改造建设,张宵华也趁机把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市场。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绝缘不导电、耐高温低温、阻燃隔热等优点,可以替代金属、塑料以及水泥,并且通过改性、改形应用到各种领域。结合这些特点,结合市场的需求,张宵华持续对玻璃纤维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
2000年,张宵华在电力领域站稳脚跟后,随即进入电气领域。玻纤复合材料的特点使其在电器绝缘部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当时也有一些企业在从事这方面的开发,而敢作敢为的张宵华把目光瞄准了世界500强企业,他要为电气生产领域的巨头提供配套服务。
随后,张宵华与美国通用GE设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电气开关取得联系,表示希望为对方提供电气绝缘部件,希望可以有效的进行合作。张宵华做了充分准备后前往上海进行洽谈。当时GE绝缘部件的供应商是江苏一家公司,经过洽谈后,张宵华决定以低于江苏供应商的价格供货,以争取进入GE的供应链体系。GE也表示能够尝试。回到宁波后,张宵华根据GE的要求,花了1年多时间投入200多万元进行前期开发,完成了从模具到样品再到性能测试,及评估报告等所有要求后,张宵华将玻纤材料电气绝缘部件送到GE进行仔细的检测,获得了对方的认可,由此得以进入GE的供货体系。
供货GE电气为华缘集团提供了打通世界500强供货网络的通道。随后几年,华缘集团的电气绝缘部件产品先后进入了西门子、施耐德、伊顿等世界500强企业。
无疑,张宵华的市场嗅觉是很灵敏的。他总是领先同行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应用领域,引领着玻纤复合材料的发展潮流。
在电力和电气绝缘部件上取得成功之后,张宵华又把眼光瞄准了通讯领域,为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提供户外通讯用光缆交接箱。当时的国内市场主要被德国科隆的一个企业把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价格昂贵。
2003年,张宵华在欧洲展会上发现了用玻纤复合材料制作的光缆交接箱后,立即启动研发工作。在花了一年多时间、投入上百万元研发经费后,华缘集团成功开发出光缆交接箱,成为中国第一家玻纤材料光缆交接箱生产企业,并以不到进口商品一半的价格上市销售,迅速引起了业界关注。由于通讯行业大多数是大规模的公司,采购规模庞大,企业快速地发展壮大。
在通信、电力、电气等领域拓展之后,2005年左右张宵华通过销售人员收集的需求情报了解到,广州在建设地铁的过程中要使用到一种线缆铺设支架,有隔热、阻燃、绝缘、不易腐烂不生锈、强度高、重量轻等要求。
虽然当时国内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家寥寥无几,但技术出身的张宵华一看就知这样的产品开发的难易度。张宵华与南方电网进行了联络并成功将产品打入广州地铁领域。
而在这个开发安装的过程中,张宵华又获得广州地铁方面的新产品需求信息,要寻找合适的材料建造地铁疏散平台。
经过2年多时间的攻关,华缘集团研发成功,成为国内第二家具有该类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全线安装到广州地铁之中。
在广州地铁上的成功使得华缘集团的轨道交通适用产品生意火爆。杭州、上海、宁波、重庆等城市的地铁建设公司纷纷向华缘集团要货。张宵华说,“目前国内有至少20多个城市有建造地铁的规划或正在建设地铁,从现有进度来看,我们这样的产品至少可以卖20年以上的时间。这样的产品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打产品。”
创业17年,华缘集团已成为国内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头羊,年销售数亿元。关于下一步,张宵华说,“我们要在玻纤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方面做创新、研发、拓展,把玻纤材料这样的领域做精做实,最后做大做强。”
因此,尽管张宵华已经找到了20年之内不落伍的产品,但他把目光瞄准了更远的未来。华缘集团研发的玻纤材料盲人步道,已经用到了美国芝加哥;装修用玻纤材料吊顶,已经试验成功;玻纤材料汽车保险杠和高铁座椅,也已在研发之中。除了在玻纤应用领域拓展之外,张宵华还主导玻纤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创新研发,目前已在试验玻纤注塑机制作玻纤产品,一旦成功将大幅度的提升生产效率。
张宵华不仅对产品保持了足够的关注和热情,对员工也和善关心。华缘集团现有700多名员工,公司一日三餐全部免费提供,还为公司车间主任以上的员工提供住宿,大部分一线元以上。如果是一家两口都在华缘集团工作,家庭年收入肯定在10万以上。正是由于这种优厚的待遇,华缘集团几乎没遭遇过“用工荒”的困扰。
“我们公司现在是住宿面积不够,等我们新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将为大部分员工安排住宿,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张宵华的一番讲述,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员工的关爱。
一种朴素的、源自草根企业的内在创新力和发展动力,陪伴着张宵华和华缘集团走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或许,这应该是众多企业家可以向张宵华学习的。